一声妈,一世情,马晓玲百般等待,却不得与子相见。这十七载里,马晓玲在悔恨与思念中白了头发,只盼儿子平安归来。
马晓玲女士出于何因与儿子分别?为何整整十七年都没能再见到儿子的面容?让我们走进故事,切身体会马女士的感受。
1963年,马晓玲出生在甘肃镇原一个穷苦之家。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四个孩子你推我挤,马晓玲排行第二。
家境贫寒,马晓玲没机会上学,只能在田里劳作,帮补家计。小时候,马晓玲性格刚强,经常和哥哥、妹妹们吵架,但其实兄妹情深。
二十出头时,马晓玲被许配给了一个同村男孩。那男孩入伍后,他母亲觉得自己儿子可以找更好的,便有些反悔。
一年冬天,马晓玲去对方家帮忙,不小心掉进了冰井,那男孩将她救起,但马晓玲却因此留下残疾。
婆婆看不上马晓玲,总是刁难她。马晓玲年轻时脾气不好,和丈夫经常吵架。像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马晓玲生完孩子仍要渔网缠身,挑起重担。
不料婚姻的阴影仍未散去,段彦青还不满周岁,就被亲生父亲送回了外家,马晓玲只能独自承担抚养任务。
段彦青两岁半时,马晓玲改嫁现任丈夫。新郎也是离异男子,还带着一个三岁大的女儿。
马晓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了新生活,没想到两家竟然意外地恩恩爱爱。马晓玲的新丈夫从不在段彦青面前提起他的生父,对他视如己出。
一年后马晓玲又生了个男孩,段彦青便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三兄妹感情很好,段彦青经常背着弟弟出去玩,两个小家伙嘻嘻哈哈的声音经常在院里回荡。
但马晓玲害怕他多想,就跟他编了个故事,说是当年计划生育,段彦青被藏在舅舅家养大,后来才接到自己家。段彦青听了也就信了,没有过多猜疑。他性格活泼外向,在邻里孩子中也很受欢迎。
2003年,段彦青初中毕业,马晓玲让城里的哥哥在县城帮忙联系,把段彦青送进了汽车专科学校学习汽车维修技术。
别的孩子放暑假时还想着玩,段彦青已经开始了专业学习。马晓玲吃苦自己,不想儿子重蹈覆辙,寄希望于他以后可以靠技术脱贫。
2006年,段彦青在河南洛阳一家汽车专卖店实习,打来电线元学费。这对贫苦的山村一家简直是天文数字,马晓玲感到乌云重重......
电话那头是儿子段彦青,他说在河南实习需要钱学开车,让马晓玲立刻汇给他6000块钱学费。
对于生活拮据的马晓玲一家来说,这个数目高得惊人。马晓玲心里明白,自己就是卖掉家里的所有东西也凑不出这么多钱。
她开始耐心劝导段彦青,希望他能理解家里的困境。那时正值暑假,弟弟刚上高中,也需要学费。这几年马晓玲为了段彦青的教育费已经欠下不少债,现在实在是无以为继。
但段彦青一个劲儿要钱,他说这是学车的最后机会,马晓玲必须想方设法。马晓玲苦苦哀求,段彦青却以绝食相要挟。
两人争吵了很久,马晓玲红了眼眶,段彦青也怒形于色。马晓玲心如刀绞,她明白儿子的焦虑,但家中实在捉襟见肘。
接下来的日子里,段彦青频繁打来电话,一连要了马晓玲六次钱。马晓玲身心俱疲,她甚至求助亲戚,但都无济于事。
这时,邻里有人提醒马晓玲,说外面的传销那么猖獗,儿子别是要钱做传销。马晓玲一听大惊,愈发不敢给钱了。
最后一次通话中,马晓玲情绪激动,说了句“你只管要钱,不管母亲死活”。段彦青误会这是马晓玲在弃养自己,当即发誓三年不回家见马晓玲。
挂断电话,马晓玲泪流满面。她万万没有想到,这通电话竟然成了她与段彦青最后的交谈。从此段彦青杳无音讯,马晓玲用了十七年光阴去等待、寻找、祈祷,只盼儿子平安,再见到他一面就心满意足。
马晓玲悔恨不已,她后悔当初为什么不相信儿子,哪怕欠债也应该倾家荡产供儿子学车。孩子一天不回家,马晓玲的内疚和牵挂就多一分。她暗下决心,只要儿子回来,无论他是否出息,她都会张开双臂接纳。
自从那通不欢而散的电话后,段彦青就杳无音信了。马晓玲悔不当初,夜不能寐。她四处打听段彦青的下落,终日等待他的联系。
起初,马晓玲找到段彦青的好朋友,询问他最近联系方式。那孩子说,段彦青在外向人称自己是孤儿,没有家人,马晓玲听了又伤心又生气。后来,马晓玲让朋友转告段彦青回家打个电话,但始终没了回应。
2007年,马晓玲通过电视知道有寻人节目,就让小儿子准备材料去申请。从那以后,马晓玲常打电话询问志愿者团队,他们也承诺有了线索一定通知。
2011年,马晓玲开始在网络上直播寻儿,许多好心人留言鼓励,但也有人认为段彦青不孝,建议马晓玲放手。马晓玲觉得作为母亲,怎能弃儿不管。她承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但决心要找到段彦青。
这些年,马晓玲把能做的都做了,人脸识别、DNA采样、网络发布信息,可结果都不尽人意。最难的是,段彦青失踪时没有身份证,查无下落。这些波折让马晓玲身心俱疲,但为了儿子,她毅然决定要支撑下去。
这期间,马晓玲经历了许多虚假线索带来的失望。有人冒称是儿媳,要钱;有人说是段彦青本人,让马晓玲汇款。马晓玲辗转求证,最后都证实是骗局。这些挫折几乎击垮了马晓玲,但她不肯放弃。
如今,马晓玲已然白发苍苍。她注视着空荡荡的房门,心里盼望着它打开的一天。段彦青的弟弟都已成家,而马晓玲的心还留在十七年前那通电话。
她不敢在老伴和孩子面前提起段彦青,因为一提起就止不住眼泪。马晓玲用这一生等候儿子,哪怕见他最后一面也心满意足。她相信儿子终有一天会回心转意,她要坚持等下去。
这件事发生至今,网友们仍然议论纷纷。根据多方言论,我们或许可以推测,段彦青当年要钱的目的,可能并非单纯为了学车那么简单。
一些网友认为,2006年学车两三千元就够,段彦青却要六千,其中或许隐藏着别的因由。一个儿子,为何要对母亲说谎?这显然引发人们的猜疑。也有看法指出,马晓玲当时应该设法见到儿子,问清情况,哪怕是分期给钱,也比就此断联系要好。
确实,儿子失踪多年,至今音讯全无,我们不得不考虑,他恐怕已不在人世。诸多迹象显示,2006年那通要钱电话,并不简单。也许段彦青陷入了某种困境,又或是遭遇不测,才导致其生死未卜。
当然,这些只是网友的猜测,未必准确。我们无法判断当年的真实情况。但可以看到,这个悲剧让许多人反思亲子关系。我们都希望马晓玲阿姨早日与儿子相见,弥补过往遗憾。
作为母亲,马晓玲对段彦青的爱是无私的。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她不辞辛劳地把儿子养大,只求他有个好未来。当段彦青要学车时,马晓玲为难之余也在责怪自己无力。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牵挂,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条件的爱。
但是,段彦青或许也有自己的难处。他是个年轻小伙子,心中有梦想,却碰到实际困难。也许他暂时考虑不周,但并不应该因此就和母亲断了联系。作为儿子,他也应设身处地为母亲着想。
生活的艰辛常使人盲目,马晓玲和段彦青都生活困頓, 难免会情绪用事。他们本可以坐下来慢慢商量,但一时冲动造成了悲剧。这也提醒我们,不论环境多么困难,也要保持理性与宽容之心。
时间可能已经治愈了段彦青的创伤,他也该珍惜自己的母亲了。儿子走丢是马晓玲此生最大遗憾,她值得段彦青回心转意。相信血浓于水,他终会明白马晓玲的用心,选择回家。
人生路漫漫,母子终需相逢。我们都衷心希望马晓玲阿姨能与段彦青早日团聚。那时,他们会庆幸还有时间弥补,去谅解,去沟通,去重新开始。马晓玲会感到这漫长等待都是值得的。
在分离的岁月里,我诚心建议马晓玲阿姨要保重身体,不要放弃希望。也许段彦青就在某个街角,某座城市,等待与您相认的一天。相信他会回来,回到您温暖的怀抱。那一刻,您将感到人世间最幸福的安宁。我们衷心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