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点首页 >> 注册本站 >> 留言本站 >> 繁體中文 

 
 >> 您现在的位置: iautow汽车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正文
  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维修人员技术技能标准急需统一           ★★★

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维修人员技术技能标准急需统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14 12:40:00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批量进入市场,售后服务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结构、驱动方式、技术原理与原来燃油汽车完全不同,原有维修人员技术要求、资格认证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需要。为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北京亦德亦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向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技术和标准化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标委”)提出技术标准制定并申请立项,技标委认为标准制定时不我待,批准立项。北京亦德亦尚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整车、电池、电机、充电桩生产单位做了大量调研,同时调研了国外新能源生产企业。日前,制定《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维修人员技术技能要求》团体标准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技标委秘书长刘瑞欣表示,希望与会代表能够群策群力贡献智慧,对大纲框架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推进标准的制定。希望该标准在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后市场服务。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秘书长严波介绍,2010年10月,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战略之一,2014年4月列入国家七大新兴产业之一,2015年每年产量突破50万辆,目标是2020年年产突破200万辆。去年6月交通运输部提出,到2020年运营汽车目标提升至60万辆。2013-2016年国家密集出台新能源汽车鼓励和扶持政策,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双积分,引导主机厂平稳过渡和健康发展,降低排放。我国现在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市场,大约有150万辆,其中90%是乘用车。去年大客车更新12万辆新能源汽车。此外,国外一些企业推出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比如宝马标致,国内也有企业提出类似规划,比如长安表示2025年全部生产新能源汽车。

  首先,从技术上看,全球新能源汽车体系尚不完善。我国短板是三电系统:各厂家发展电池、电控、电机的技术路线不一致,关键技术尚待突破。各版块缺乏相互衔接的技术路线。

  其次,后市场的支撑作用尚在探索。技术路线不统一,维修标准应摸索出统一规范指导性的文件,主机厂有各自售后服务体系,各自为战。整体市场不能形成一盘棋,不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

  第三,维修人才短缺日渐暴露,所以人才培养应该未雨绸缪。可以尝试在现有院校中设定课程,从基础抓起;与主机厂开展在业人员技术培训和认证资质;通过竞赛提升专业技能。

  第四、应该制定规范性的行业标准。新能源汽车研究部门、制造企业、院校、维修企业和维修设备生产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制定好标准的大纲和框架,符合严谨、科学、先进、务实、具备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并有明确实施计划和时间节点。

  标准制定的课题组长单位北京亦德亦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岿然透露,未来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缺口将达到50万人。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方式、消费者购买参考标准的变化,对售后服务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人员短缺、人才流失、以及从业人员资格和水平认定标准空白,是新能源汽车后服务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此次启动的《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维修人员技术技能要求》团体标准,可为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选用、培训、考核维修人员提供标准化依据,为新能源维修行业从业人员长期、健康、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为提升新能源汽车客户体验,反向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做出贡献。必将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会上,北汽新能源公司高级经理陈圣景介绍了该公司售后服务现状,及企业培训标准的制定过程,并表示愿意以企业标准制定的经验配合此次团体标准的制定。

  公司大区服务经理张传宝介绍了企业目前在售后服务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维修、服务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升,主机厂和经销商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资金,但均事倍功半,希望协会尽快制定团体标准。

  此外,隆瑞三优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辛涛发言中说,由于技工短缺,设计机构与传统汽车完全不同,技工难以胜任三点维修,专业力量在电池生产企业,没有形成普遍工种。在充电桩的实际安装、维护过程中,维修人员如何防止被高压电电击,断电怎么及时、安全,紧急救援等操作,都缺乏行业统一的标准。

  与会代表还就《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维修人员技术技能要求》团体标准大纲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随后技标委秘书长刘瑞昕,根据与会代表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并结合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调了课题组组建原则,对标准制定的下一阶段工作内容、进度要求等事宜进行了部署,希望标准在2018年年底前通过行业协会的审批。

  参加启动会的单位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汽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研究、认证机构;股份有限公司、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科研院所。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 

    声明:汽车资讯网登载内容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侵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站长:

    汽车资讯网_汽车报价_汽车新闻_汽车信息_汽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