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汽车产量同比增长,销量同比降幅继续收窄。产销量分别完成259.3万辆和245.7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3%和7.6%,产量同比增长3.8%,销量同比下降3.6%,销量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03.8万辆和2311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9%和9.1%,产销量降幅比1-10月分别收窄1.4和0.6个百分点。
2. 运行特点:汽车产量同比增长,销量降幅继续收窄、乘用车销量降幅继续缩小、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继续下降、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重点企业集团市场集中度高于同期、汽车出口同比增长、重点企业经济效益增速低于同期、摩托车产销同比保持快速增长、摩托车出口实现年内新高。
3. 中国品牌:2019年1-11月,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前十五名企业集团依次为:上汽、吉利、长安、东风、长城、北汽、奇瑞、一汽、比亚迪、江淮、广汽、重汽、华晨、陕汽、众泰;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前十五名企业集团依次为:上汽、吉利、长城、长安、奇瑞、东风、比亚迪、北汽、广汽、一汽、华晨、众泰、江淮、华泰、东南;中国品牌商用车销量前十五名企业集团依次为:东风、上汽、长安、北汽、一汽、重汽、江淮、陕汽、长城、成都大运、华晨、金龙集团、郑州宇通、唐骏欧铃、奇瑞。
1-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03.8万辆和2311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9%和9.1%,产销量降幅比1-10月分别收窄1.4和0.6个百分点。
从11月产销数据看,产销量继续回升,恢复到250万辆左右的较高水平,尤其是产量同比呈现了正增长。
出口市场的表现也不是很好。当月,汽车企业出口8.3万辆,环比下降4.3%,同比增长8.3%。1-11月,汽车企业出口91.8万辆,同比下降4.5%,降幅较1-10月缩小1.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6.3万辆和205.7万辆,均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月度最高水平,产销量环比分别增长11.6%和6.7%,产量同比增长1.9%,销量同比下降5.4%,降幅比上月缩小0.4个百分点。1-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917.5万辆和1923.1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0.7%和10.5%。
倍受关注的是,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还在下降。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80.6万辆,同比下降11.4%;市场份额下降了2.7个百分点,来到39.2%。而德系车却呈现了继续增长的态势,1-11月,德系车市场份额达到了24.3%。
与乘用车不同,商用车在今年呈现了不错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3万辆和40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0.3%和12.3%;同比分别增长14.6%和6.9%。本月重型货车产销分别完成11.9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2%和13.8%。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86.3万辆和387.9万辆,产量同比增长0.3%,销量下降1.6%。分车型产销情况看,客车产销分别完成40.8万辆和41.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1%和1.9%;货车产销分别完成345.5万辆和346.8万辆,产量同比增长1.1%,销量同比下降1.5%,其中,重型货车产销分别完成106.1万辆和10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1.6%。
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万辆和9.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6.9%和43.7%。新能源汽车出现了五连降。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9.3万辆和10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和1.3%。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9.1万辆和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3%和5.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1万辆和2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8.7%和12.1%。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产销量的大幅降低不同,1-11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26辆和1337辆,同比分别增长398.6%和375.8%。
受补贴大幅退坡的影响,目前大部分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板块都是亏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持续降低。相比上月,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有所提升,年底翘尾的趋势已经出现,预计12月的销量有望达到10万辆左右。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处于调整阶段,产销量可能会比今年略好。
轿车方面,由于帝豪、英朗跌出前十,导致前十名中大众和日系三强各占一半。其中,轩逸、朗逸双双突破5万辆,而紧随其后的卡罗拉也刚刚突破4万辆。
SUV方面,不同于轿车,中国品牌在前十名中占了一半,还包揽了前两名。前十名中,除了此前基数过高的哈弗H6和途观,其余车型均呈现明显上涨趋势。
MPV方面,由于整体体量持续萎缩,入门级MPV表现都不是很好,而合资品牌以及走中高端路线的中国品牌MPV则脱颖而出。尽管如此,前十名中,上汽通用五菱还是占了4席之多,包揽了1、3、4、6名。
正处于寒冬中的中国车市终于在年底迎来好消息,年关将至,各大主机厂正处于产销冲刺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为今年的成绩要交上答卷,另一方面,要为明年的行业趋势做好铺垫,依然还有很大的挑战。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