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渐升高,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成为了各大城市抢占竞争先机的关键阵地。基于此趋势,汽车之家研究院联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推出《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报告,从产业端和消费端两大维度出发,选取15座城市,呈现其新能源汽车发展全貌。
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今年或将突破600万辆大关,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2009年我国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高速增长。但近年来随着优惠政策持续退坡,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供给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而新能源车型逐渐丰富,产品竞争力提升,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要素逐渐从政策转向供给。与此同时,消费者也从早期高收入精英尝鲜族向大众消费者渗透。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无论是产业端还是消费端,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仍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鲜明特点。
影响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洞察城市产业端布局和消费端特性,汽车之家研究院和21世纪经济报道新汽车研究院联合推出了“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该指数是一套以产业指数和消费指数为核心,衡量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评价体系。
产业指数从城市的政策规划、生产制造、智能驾驶、城市吸引力等四个维度解读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力和前景。
消费指数通过消费潜力、消费能力、消费保障三大维度,解读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现状和市场成长空间。
基于产业布局、新能源销量、城市影响力三个因素,我们选择了国内的1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对15城产业和消费端数据分析,我们发布总榜、产业指数榜和消费指数榜三大榜单。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总榜单中,位列第一名的城市是上海,珠三角地区的代表城市深圳、广州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前三甲城市,无论产业布局,还是消费发展都是可圈可点。榜单前十名基本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中部、京津、西南产业集群核心城市。
上海以82.3分遥遥领先,作为我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消费端也几无短板,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引擎”。
产业表现而言,除智能驾驶略逊于北京,上海市新能源政策规划和城市吸引力以满分引领15城,生产制造也在15城排名第一。从2009年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以来,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引领全国。2022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2万辆,同比增长30%左右,产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汽车产业革命电动化上半场上海凭借特斯拉项目在全国傲视群雄,下半场智能化赛道上海也早有布局。作为全国首个发放自动驾驶牌照的城市,截至2022年9月,上海市已累计开放1299公里测试道路,向26家企业发放了458张道路测试牌照。但与北京相比,后劲略显不足。而2022年以来,上海市密集出台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政策,加紧追赶,政策规划目标清晰,“KPI”全国领先。
消费表现而言,上海市消费能力全国领先,偏好“高大上”品牌。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与高收入水平相比,上海市汽车保有量在全国排名仅第五,千人保有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上海较早采取了汽车总量管控措施,从1994年就开始施行车牌竞价,是全国最早实施限购的城市,限制了其消费潜力的释放。而即使受到疫情影响,上海新能源消费能力依旧全国领先。2022年上半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销量达8.3万辆,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同时,上海政府积极推出新能源购车优惠政策,刺激居民购车,上海居民对比亚迪和特斯拉偏好度超高,两品牌销量分列前两名。
深圳是国内开展新能源汽车试点的首批城市,如今正借助其完整产业链、整车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及华为、腾讯等企业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智能网联汽车也走在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消费层面表现更是突出,消费潜力、能力全国领先。深圳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能源关注度都在较高水平,新能源千人保有量和2022年上半年销量双双第一,新能源渗透率达41%,仅次于柳州。消费保障较为短板,主要受限于充电基础设施不足,车桩比为5.6:1。
广州整车企业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布局完善,汽车产业基础雄厚,市内形成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广州拥有广汽埃安、小鹏、合创等新能源车企,但也各自面临挑战,缺乏新能源龙头企业。消费层面而言,广州汽车保有量与北上存在差距,但其新能源关注度高,消费潜力有待释放。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4万辆,排名全国第五,其中比亚迪和广汽乘用车贡献绝大部分销量。
在产业指数榜中,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上海、广州、深圳三个城市,只是第二、三名位次颠倒。北京、武汉、成都、杭州、天津的产业指数排名低于指数总榜名次,在产业布局与发展上存在不足。
从不同指标维度来看,上海、广州在政策规划与引导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生产制造维度,上海产业基础最完备;北京虽然在生产制造方面落后,在智能驾驶领域,扳回一城,堪称“自动驾驶第一城”。在城市吸引力上,上海、北京因为坚实的产业与经济基础,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产业与人才虹吸能力最强,而柳州在该层面则不具备优势。
■消费指数榜:深圳、上海、杭州位列前三,武汉凭借极高的消费保障能力冲进前五
在消费指数榜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深圳、上海、杭州三个城市,上海、深圳两个城市的产业、消费发展较为均衡。上海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大幅下滑,从往年发展来看,上海在新能源消费领域依然具有“冲冠”实力。广州、合肥、柳州、重庆、西安的消费指数排名低于指数总榜名次,在消费促进方面存在不足。
从不同指标来看,杭州消费潜力最高,人口增量在长三角地区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新一线前列,汽车保有量增量全国第一,同时在汽车之家平台上,杭州的新能源汽车关注指数居15城首位。深圳消费能力最强,新能源千人保有量和2022年上半年销量双双第一。武汉新能源消费保障最完备,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15城第一,充电桩布局最发达,车桩比0.83:1,是15城中唯一一个“桩比车多”的城市。
政策是区域发展原则性、方向性基础,是推动新能源“从无到有”的最强动力。而当新产业、新市场逐步发展后,政策将弱化推动力,而作为保障力持续运行。
城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是生产及供应链布局,这和当地地理位置、前期汽车产业积淀等“原发性”积累相关,易于固化,能否突破成关键。伴随新能源产业与智能化发展的“羁绊”越来越深,城市“智商”对于达成较高发展尤为重要,城市吸引力更有助于吸引高精尖人才和专精特新企业,辅助城市新能源产业发展。
驱动城市新能源消费发展的驱动力除政策外,还有消费保障能力,此外消费潜力决定了购车人群的体量基数,产品供需匹配则是促成潜在人群向消费人群转化的必要条件。
汽车之家研究院联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全面梳理了15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与消费发展脉络,并进行了客观分析评价,希望能为各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寻找到各自的“最强驱动力”。(文/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汽车之家研究院)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从短期技术面看,近期消息面活跃,主力资金有介入迹象,短期呈现震荡趋势,市场关注意愿一般。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从短期技术面看,近期消息面一般,主力资金有大幅介入迹象,短期呈现震荡趋势,市场关注意愿一般。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从短期技术面看,近期消息面一般,主力资金有流出迹象,短期呈现震荡趋势,市场关注意愿一般。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