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新能源的大时代已经结束”的人,似乎不知道中国“30·60”双碳目标。2021年,中国碳排放超过105亿吨,约占全球的30%;中国消耗煤碳超过40亿吨,约占全球50%;中国发电8.4万亿度,火电占比67.4%。这些“天文数字”要在2030年达峰、2060年“清零”。
放眼全球,2021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占比刚刚突破10%。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占比达82%,仅比5年前低了3个百分点。照这样的速度,再过50年,化石燃料占比仍然高于50%。
新兴产业规模小、成本高、技术不稳定,围观者众、买单者少。市场规模上不去,成本就降不下来,技术也无法通过产品迭代成熟。
打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僵局有时需要数十年。从1895年现代汽车问世,到全球产量稳定在5000万台(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前的全球饱和产量),历时70年。
政府想用“有形之手”推动新兴产业,补贴是最常用的工具。不论补贴生产商还是消费者,目的都是通过价格手段来扩大市场规模,让企业借助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优秀企业不仅会砸钱扩大产能,还会升级技术、迭代产品。
补贴一段时间后,产业规模提升、成本下降,形成良性循环,这正是“缩回有形之手”的时机。
如果成本下降速度不理想,反倒是补贴成了“唐僧肉”。政府不能长期当冤大头,于是会降低力度直至停止补贴。
2013年~2020年,光伏补贴下调了6次。2021年集中式光伏实现“平价上网”,财政不再补贴。对分布式光伏的补贴主要由各地方政府视情况而定,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电力相对紧缺的省份补贴力度较大。
2020年、2021年陆上风电、海上风电补贴相继终止。2022年起,对新增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给予任何补贴。
陆上风电开发成本是光伏的2倍,每千瓦装机容量成本4000~5000元。海上风电开发成本又是陆上风电的2倍。停止风电补贴,是对“用补贴替规模、用规模降成本”的效果不甚满意。想“让子弹飞一会儿”,倒逼风电行业降本增效。
2022年是国家对新能源车补贴的最后一年。2023年1月1日起,新能源车上牌不再享受补贴。
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示范工程”是最初的尝试。2010年新能源车被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率先试点补贴。2012年6月,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一锤定音,各地的补贴政策陆续“落地”。
2014年,新能源车销量达8万辆,几乎是2013年的4倍。2015年销量接近38万辆、2016年52万辆……
2017年,国家提高准入门槛,并计划2017年~2018年补贴较2016年下降20%,2019年~2020年补贴较2016年下降40%,原计划2020年起取消补贴,因新冠疫情推迟至2022年末。
补贴有序退出的同时,新能源车销量不降反增:2017年78万辆、2018年126万辆、2019年120.6万辆。2020年上半受疫情冲击很大,全年销量仍达137万辆。2021年352万辆。2022年前11个月销量近607万辆。
补贴政策之外,还有免征购置税、优先上牌、混动车上绿牌等促进新能源车发展的政策。
前几年有人认为:陆续有城市不给插电混动车上“绿牌”,插电混动就要卖不动了。但在百姓眼里,插电混动车是“油耗不及1.0排量燃油车,价格相当于1.5排量燃油车,动力超过3.0升V6燃油车”,日常通勤用电省油钱,自驾跑长途烧油无里程焦虑。有补贴、给上绿牌当然好,即使没有各种优惠,也比买燃油车划算。
发展新能源是国家的既定目标,补贴好比轮椅、拐杖。停止补贴说明行业已经可以靠自身的能力生存、发展。
2021年全球发电量为28.5万亿度,中国8.5万亿居*,占全球发电总量的30%;全球碳排放总量为339亿吨,中国排放105亿吨、占比31%;全球煤碳年消耗量约82亿吨,中国每年烧掉42亿吨,占比超过50%……欧美国家早已酝酿对进口产品收“碳关税”,矛头直指“中国制造”。
不去担心白酒销量腰斩,酱油产量冲高回落,猪肉消费多年停滞不前,却为新能源产业“瞎操心”,完全没有必要。
195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仅3万台,1975 年达820万台,25年270倍。新能源相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的汽车产业。将高速发展将持续20~30年。
1950年,没有人能敢预言日本汽车工业规模会增长数百倍。但今天我们可以确切地预见新能源未来几十年将达到的规模。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年发电量超过8万亿千瓦时,新能源车年产量超过2000万辆……
前面讲过新能源各细分市场都曾高度依赖政策补贴。财政动用多少资金要严格执行预算,不是企业生产越多拿补贴越多,而是大家分食一块“尺寸既定”蛋糕。
政府预算会有各种调整(金额、享受补贴的条件),会受金融危机、大选等因素干扰。新能源企业如果拿不准这个节奏,出现“抢跑”,就会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
2010年前后,光伏危机的根源就是产能过剩。其实那一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仅16GW,不到2021年的9%。
比如光伏产业,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犹如“多人绑腿跑”,多数时候步调并不一致。跑慢者拖人后腿,跑快者被人拖后腿。
过去几年硅片、组件跑得快,硅料跟不上,于是硅料价格暴涨,大家只好慢下来等。
有些人预测产能过剩的方法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先加后减”:通过公开资料收集相关企业现有产能及扩产计划,然后加总,减去对未来的需求预测,多出来的自然“过剩”了。这种预测方法只用到加减法,连乘除都不用,幼儿园中班的水平。
计划产能是给自己鼓劲、给投资人壮胆,顺道吓退竞争对手。计划是否实施,一看企业实力、二看竞争格局。计划是100实际做到20不足为怪,实际做到200也不足为奇。
茅台成立于1951年,到2021年茅台基酒产能5.5万吨;江小白成立于2011年,2021年产能6.5万吨。白酒行业日薄西山,鼓吹者的话术是“高端产能”不足。是人都知道茅台产能与江小白产能不能混同,放到新能源行业就懵了。
比如多晶硅料分致密料、菜花料、珊瑚料。品质、生产成本大不相同。过剩的是哪种硅料的产能?
硅片环节产能也过剩了。这种环节的产能要从四个维度考查:用料、口径、切片厚度、产品类型。
拉晶环节,“手艺差”的只能用价格高的致密料,”手艺强“的可以大量使用菜花料甚至珊瑚料。
拉制硅锭的口径越大越好,TCL中环主要销售218、210、182三种硅片。已经被中环淘汰的166mm硅片是许多硅片企业的“当家”产品。
切得越薄越省料,口径越大越难切。中环能把210口径的硅片做到130微米。
根据渗元素的不同,光伏硅片主要有P型、N型,后者电池效率比前者高2个百分点,但制造难度大、成本高。2019年占比刚刚突破10%。
能”吃粗粮“、口径大、切片薄、N型,四个维度都“顶格”的产能是优质产能。借用白酒行业的话术,硅片环节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
第二类,产品比较先进,成本控制较好,而且规模庞大,固定资产折旧负担重,对策是参与价格战,保住市场份额。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净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但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
第三类,在行业景气时期杀入,产品、技术、成本与先进企业差距大。如继续生产,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越生产亏得越多。对策是停产观望,或彻底退出。
所有新兴产业都是从“曲高和寡”、“质资价高”起步,除技术进步、代品迭代,更重要的是规模效应。
首创流水线生产法之后,福特汽车年产量从1万辆升到10万+。其它品牌汽车动辄两三千美元一辆,福特只卖850美元。1927年推出的福特T型车,售价仅290美元,市场占有率一度接近50%。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早年录像机贵到电视台都买不起,日本人把价格降到1000美元以下,松下、索尼为国家赚到数不清的外汇。
在计算机领域,技术进步推动产品降价被体现到*,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处理器能力提高100%、成本降低50%。想当年动辄上万美元的IBM电脑,算力远不如现今的儿童电子表。
某些股民闻涨价则喜、闻降价则逃。对新兴产业,降价是发展的必由之路。用前面“多人绑腿跑”的比喻,哪个环节跑得慢,这个环节的产品就会涨价。
但不能老拖大家后腿,否则产业凉了大家就都“悲剧”了。如果产品越卖越贵,用户会越来越多吗?用户越来越少,产业就萎缩了,还谈什么发展。
2004年,欧洲国家相继出台补贴政策,光伏入网电价10倍于平均电价,全球光伏产业开始兴旺。
尚德、赛维、英利等一大批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乘势而起。上游的美、日、德、意供应商趁机提价,大赚特赚,多晶硅价格最高达到500美元/公斤。
无锡尚德与MEMC签下为期十年的“长协”,合同金额60亿美元,单价80~100美元/公斤,其创始人施正荣还在洋洋自得。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欧美补贴退坡,市场“坍塌”。中国上千家光伏企业最惨的时候仅存50余家。硅料价格暴跌到20美元,国际巨头亦开始亏钱。
2010年开始,中国企业消化引进技术,将多晶硅成本降到200元/公斤,与海外巨头不相上下且供应充足。
2012年,中国硅料企业把销售降至100元/公斤。还在按80美元/公斤执行“长协”的尚德,失去与新玩家竞争的能力。而另一家“困在长协”的巨头SolarWorld则推动了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
解决了本土硅料供给,中国于2013年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目的是扩大本土市场,促进光伏行业“降本增效”,实现平价上网。
到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具备了平价上网的能力,甩掉拐杖(补贴)准备飞奔。但由于硅料环节准备不足,扩产需要18个月,“四人组”只好慢下来等。
对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价格“崩塌之日”就是产业腾飞之日。随着硅料产能释放,2023年中国光伏可以飞奔了。
比如光伏产业,中国企业把各环节的产品做成“白菜价”,国际、国内成本居高不下的玩家黯然退出成为受害者。
目前,中国企业在硅料环节占比达80%、硅片环节占比超过96%、电池环节占比85%、组件环节占比75%。
2022年末硅片价格战由TCL中环挑起。继10月31日宣布降价后,在11月27日新一轮报价中,中环再次全面下调P型、N型硅价格。其中210P型从9.73元/片降至9.3元/片,降幅4.42%;182P从7.38元/片降至7.05元/片、降幅4.47%;182N型从7.9元/片降至7.54元/片、幅度4.56%。
注意是行业平均成本,如果能吃粗粮、口径大、切片薄,N型报价追平P型,加之硅料成本下降,中环未必是降价的受害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投资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