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价格不断下探,20万出头买一辆中大型车已经不是新鲜事。这当然是车企打价格战的结果,而这个结果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动力电池的价格持续下探。动力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电池已经从当年最高60万元/吨下降至10万元/吨以内。1月26日电池级碳酸锂原材料的报价约9.65万元/吨。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的成本大头,原材料价格下降后,市场上也逐渐出现“动力电池正在逐步进入0.3元/Wh时代”、“电动车要卖出白菜价”等声音。其实动力电池价格下降带来的影响没有表面看起来简单,新能源车去到白菜价也难以实现,打算今年抄底新能源车的朋友要注意了。
曾经广汽集团掌舵人曾庆洪就说过,“广大新能源车企在为宁德时代打工。”此外汽车行业内也曾经曝光一辆新能源车更换电池的价格比整车价格还要高,一名特斯拉车主就被告知需要16万元才能更换一套全新的动力电池组,甚至有车辆更换电池的价格高达20万元。造成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动力电池的价格太高。
纯电动车的制造成本中,动力电池的成本就占到了整车的40%~50%,甚至60%,因此前些年纯电动车的市场价格也是居高不下。早前在小米技术发布会上,雷军也表示宁德时代、三元锂、100度电池三个元素加在一起,成本就要十几万,所以动力电池的价格与新能源车市场售价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动力电池价格高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的售价不便宜。碳酸锂是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在2022年价格顶峰时期,碳酸锂的市场价格高达60万元/吨。现在碳酸锂材料的市场价格腰斩,不到10万元/吨。同时动力电池的辅助材料,硫酸镍、圆柱形电池液等材料的价格也下降了接近一半的价格,并且这些材料的价格还在持续下降中,预计2025年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价格还比现在下降3成以上。
原材料价格下降,动力电池的售价也在下调,2022年1kWh的动力电池成本价格在1000元左右,现在1kWh的动力电池价格仅在500元左右,2025年更是有望下降至300元左右,那么新能源车的市场售价也会更加便宜,假设一台车安装100kWh的动力电池组,这个成本就能够比颠覆时期的价格下降了5万元左右,消费者用更少的钱就能买到更好的车。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也导致了电池价格下调。去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778.1GWh,装车量为387.7GWh,产能已经处于严重过剩状态,甚至有消息称部分电池厂家的动力电池产量已经可以供应到2025年使用,动力电池在市场上已经是供过于求,所以价格也是不如当年。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很多车企入场研发制造动力电池。过去车企们的新能源车产销量不高,基本是从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企业购买动力电池,这也造就了一大批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但车企的新能源车产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便投资建造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做到自给自足,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动力电池的成本,当然也使得很多动力电池企业的电池产量过剩。如此种种因素都是导致动力电池价格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未来这个价格还会更低。
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60万元/吨时代或许一去不复返,未来随着更多车企入局动力电池领域和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下降,动力电池的价格还会不断下调。但是动力电池做到0.3元/Wh价格的可能性很低。
按照碳酸锂价格8~9万元/吨的价格来计算,企业制造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是每瓦时3毛多。如果售价也是0.3元/Wh,相当于企业按照成本价,甚至是亏本售卖动力电池,这并不现实。现在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也是在不断收窄。
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从2023年已经开始缩水,巨头宁德时代在去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就是环比下滑4.28%至104.28亿元。中创新航在2023年上半年营收122亿元,毛利率只有9.6%。瑞浦兰钧2023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仅有4.1%,累计亏损超过了22亿元,所以电池企业需要足够的利润来维持企业正常发展,否则只会被市场淘汰,这也意味着动力电池难以去到0.3元/Wh时代,消费者想要的白菜价也难以实现。
但是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下跌,电池的制造成本也会不断走低,新能源车也有更多降价空间。今年初各大车企也纷纷下调了新能源车型的市场价格。作为纯电动汽车龙头企业的特斯拉,刚进入2024年就宣布Model 3/Y价格直接优惠6000元起。
一众中国自主品牌也纷纷开启了价格战,热门的理想汽车也在1月12日表示全系车型下调3万元,蔚来汽车在售的2023款车型全系优惠力度也在2.4万元到3.2万元之间,性价比大幅度提升。随着动力电池成本的下降,未来新能源车的价格还有望更低,春节后消费者用更少费用购车的愿望是有希望成真的。
近两年动力电池的价格浮动空间很大,从当初的60万元/吨下调到9.65万元/吨,市场状态也是从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导致动力电池的市场价格也是不断下降,新能源车的降价空间也是越来越大,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现在动力电池的价格也是持续下探,2024年也有望是新能源车的降价之年,新能源车或会越来越便宜。这也会让内卷现象本来就很严重的汽车行业陷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能力靠新能源车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也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环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