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月 通讯员 沈彬)《大登殿》《秦香莲》《游龟山》《闯宫抱斗》……一出出秦腔大戏在上演,演员唱念俱佳,扮相俊美,“观众们”全情投入,品头论足,“念白到位”“文戏武唱”……这样的大戏,从传统的戏剧演出舞台,“走进了”手机的方寸屏幕,在快手的直播间里,不少年轻人通过直播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唤醒了DNA里刻写的审美基因。有专家指出,直播是现代的,也可能是传统的,直播,已逐渐成为知识普惠、非遗传承的重要渠道。
近日,《2022快手直播生态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该平台上已有近 400 种类型直播,其中最受用户欢迎的五大直播类型分别为:才艺技能展示、日常生活记录、助农扶农、科普教学与运动户外。在非遗传承方面,2022年,该平台上已有超2000万场非遗与民间艺术直播,其中手工、编织、曲艺、唢呐等四种品类的直播最多。戏曲类直播在2022年已达248万场,其中秦腔直播最多。截至2021年10月,平台上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率已达到97.9%。
“直播间里看大戏”“赛博戏曲”成了网民重新拥抱传统文化的路径,也打开了中国戏曲的新应用场景。不要说什么传统文化远离年轻人,不要说什么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冒”,其实,只是快节奏生活方式让传统的“看大戏”很难实现,但是,只要手机打开,进入直播间,就能唤醒沉睡中的戏曲DNA。
直播间成了传统戏曲“拉新”“种草”的新途径。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在该平台上有163万的粉丝。豫剧名丑“金不换”,也在该平台上有35.7万的粉丝。有评论认为,这些人不仅是“粉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根基,有观众、有粉丝、有消费,一门“手艺”就不会消失,一门“绝活”就会传下去。
直播间里不仅有大戏,各类非遗手艺人都能邂逅自己的粉丝。记者梳理发现,糖画创作者魏生国在该平台积累了超60万粉丝关注,全国各地的糖画爱好者纷纷前来拜师学艺,手工达人“泥巴哥”用非遗泥塑作品致敬大国工程。短视频和直播,让这些古老的非遗手艺变得“抢手”起来,让“守艺人”不再漂泊。对此,有评论认为,“媒介就是信息”,手机如今成为人们的“器官延伸”,网络空间逐渐成了人与人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直播也有着更丰富的生态,不限于娱乐,而是触达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小的手机给了那些隐没在流水线、格子间里的人们更多探索世界的机会。
《2022快手直播生态报告》显示,该平台的学习领域内容也日趋丰富,已覆盖包括专业学科、语言学习、义务教育、蓝领技能、兴趣教学、运动健身、机动车教学、财富政策与生活技巧在内的9大知识门类、49个细分品类。在体育教学类直播中,最受老铁欢迎的为塑身、球类及武术类教学内容。这里有“不刷题的吴姥姥”为大家讲授物理,有“崔律师”给大家普法,在这里,网友们可以学物理,学法律,学电气焊教,学汽车维修,获取各个方面的知识。
专家指出,时代在往前走,很多传统的场景注定是回不去的,但是骨子里的“中式审美”、对未知知识领域的向往,仍然通过网络空间重新被唤醒。秦腔在直播里遇到了自己年轻粉丝,非遗糖画手艺找到了新的“传承人”,老师们找到了新的“教室”。很多年轻人从直播间里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多美,很多人从知识博主的直播里拾起学习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