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产聆风这款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比较陌生,尤其是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讲。尽管在2011年就进入了国内市场,然而由于它的销量一直比较低迷,故而不久便退出了中国市场。后来它也曾化身启辰晨风再次征战国内车市,可结果也同样不尽人意。
不过,即便聆风在国内不受消费者的追捧,但如果放眼世界市场,我们发现这款车的销量表现一直不错。根据日产官方公布的数据,聆风自2010年上市至2019年以来,其销售总量已经超过了40万辆,荣膺全球范围内纯电车型的销量之王。
也许40万的销量对于一款燃油车型来讲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款纯电车型来讲就具有不同的意义了。回到聆风最初上市的2010年,那时的国内外汽车市场对于纯电动化汽车这种东西还不是特别接受。当然,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三电”系统的不成熟、配套设施不成熟以及各国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明朗等。
然而,如果从现在的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与聆风车型的热销情况来看,日产也许走对了路。作为较早一批投入电动化领域的厂家,日产由于前瞻的意识与技术的积累,使自身在当今电动化发展的道路上具备了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过,这样的优势并没有在中国市场发挥出可见的作用,起码目前来看是这样的。日产在国内的产品矩阵当中,只有轩逸·纯电一款纯电动车型。也许我们可以将这款车看成是日产聆风再一次进入国内市场的尝试,然而从目前的销量来看,轩逸·纯电暂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国际市场的热销,在国内市场的遇冷,聆风这款车似乎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一款深受好评的纯电车型在中国市场如此不吃香呢,难道是国内消费者的胃口太挑剔了吗?
在笔者看来,也许并不是由于国内消费者对于产品太苛刻了,而是聆风这款车进入国内的时间比较尴尬罢了。
首先,聆风在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而彼时的国内市场对于纯电车型来讲就好比是一片荒漠,政策不到位,技术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到位。就算是存在某些消费者有心为环保出一份力,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后续保障不力,车辆“趴窝”,也是比较糟心的事情。
其次,就是它高昂的售价。当时整个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趋势并不明显,有许多所谓的“专家”都断言,电动车只是伪需求,只是政策催生下的一种畸形产物。如果政策方面出现变动,特别是对于电动车来讲属于负面调整的时候,整个产业可能无法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所以在当时不利的市场导向中,售价高达20多万的聆风,又有几个人敢接受呢?在这样的价位,消费者可以买到许多不错的燃油车型了,何必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何况当时的中国市场可能并不需要聆风这种价位的纯电车型,因为风险太大。无论是对于生产厂家来说,还是对于终端的消费者来讲。于是他们更愿意买一些价位相对便宜的纯电车型来进行单纯的通勤使用,毕竟这样的选择风险要相对小一些。
然后,续航里程较短。续航焦虑是纯电车型发展到今天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即便是某些车型已经达到了理论500+km的续航里程,但在实际工况中也会缩水不少。更不必说当时聆风160km左右的续航里程了。续航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将会极大制约消费者对于纯电车型的最终决定。
再加上国内新能源厂商的竞争,比如比亚迪。那么这样一来在有较大价格优势,以及一定的续航里程也可以保证的情况下,有意向选择纯电车型的消费者也大概率选择了比亚迪的相关车型。毕竟比亚迪在纯电车型的开发方面也有着不错的积淀。
最后,还要提及的一点就是它只是一台日产。当然笔者在这里并没有诋毁日产的意思。其实在纯电车型领域有一个比较极端的存在,就是低端车型与高端车型卖得好,而相对处于中端的车型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纯电车型的销量分布,低端品牌是以北汽新能源为代表的,它的销量多半来自于出租公司采购、政府采购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买价格高的品牌车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高端品牌则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旗下的Model 3 车型自2018年上市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其销售总量已经来到了27.6万辆。
不出意外,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纯电车型销量的宝座易主是早晚的事情。话说特斯拉的势头为什么这么猛呢?或许它的车就跟它的老板一样,因为他们都太酷了。而聆风呢,不可能自降身价,而作为高端品牌,其溢价能力又比较有限。
虽然聆风贵为全球纯电车型的销量霸主,但它在当前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不受欢迎也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车型的发展,即便是在技术或者续航等方面都得到升级的聆风再次进入国内市场,其市场表现可能在短时间内也并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