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后市场,新能源是一个令人进退两难的赛道:做早了成为先烈,做晚了变成炮灰。
傅荣澄应该就是后面那类人,2020年,经历多年汽车金融行业的洗礼后,他一头扎进新能源电池流通赛道,成立常岳新能源,摇身一变成为创业者。
这个时间节点算不上一个很好的创业窗口,傅荣澄也很清楚:“创业的成功率本来就不高,我们希望自己能活下来,成为很小的那部分。”
话虽然这么说,但行业需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傅荣澄内心很明白,只要供需两端能相互匹配,自己做的事情就存在价值。
傅荣澄给常岳新能源的定位是新能源技术服务公司,从上游的主机厂、电池厂商,到中间的平台型公司,再到下游的电池回收商、二手车商、维修企业,他希望通过某种服务形式将其联系起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能源拥有巨大潜力,也具有不确定性,这给不同的企业和模式提供了众多可能性。
大学毕业后,傅荣澄没离开过汽车行业。一开始,他做了一段时间的汽车媒体,随后转向汽车金融。
宏观上,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逆势增长,成为为数不多的潜力型赛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风口。
“一开始我还很排斥新能源汽车,因为遵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逻辑,新能源汽车残值都归为零。直到我看到一个朋友开新买的特斯拉Model 3参数图片),自动驾驶包特别好用,才发现从前对新能源汽车是有偏见的。”
逻辑很简单,好的产品不会缺乏市场,一个巨大的市场会激发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和商机,关键在于如何切入。
傅荣澄笑言,“假设2020年手上有个一千亿,我也会像宁德时代那样开个电子厂,或者比亚迪那样做个汽车制造厂。创业先要看自己拥有哪些能力和资源。”
“产业链前端的门槛太高,最末端的门槛相对较低,有时候我开玩笑说我们是收破烂的。但其实我们做电池回收,不仅仅是做一个业务,而是去了解这个行业。”
傅荣澄的创业节奏是边走边试,同时不断地去验证,验证完成后才会找到新的方向。“我们一开始做电池回收,做贸易,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考虑行业到底缺什么。”
一是流通领域的电池溯源率太低,不超过5%,也就是说,95%以上的废旧电池掌握在黄牛手里,电池评估全凭黄牛的经验。
二是线下渠道的缺失,即便电池可以做到系统化地评估,还需要一个规范化的线下回收渠道,这样才能做好溯源和分拣,决定这些电池当作废料还是二次利用。
三是在维修层面也存在不确定性,新能源技术一年一迭代,使得配件流通很难跟上迭代速度,“比如一台三年前的蔚来ES8模组坏了,维修门店即便有维修能力,也找不到对应的零部件。”
傅荣澄表示,技术不断迭代导致新能源售后市场没有原厂件一说,更不存在副厂件,现在只有拆车件,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端的快速变化,让售后领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电池流通领域也是一个很初期的阶段,我们的着力点就是想解决一些行业问题,一台新能源二手车过来,续航决定80%的价值,但是基本评估都不会,怎么做交易?所以我们率先推出二手车评估产品,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步。”
用傅荣澄的说法,作为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和其他人一起把行业缺失的地方补足,慢慢走向更高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初心和想法。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要求,新能源车企将电池数据上传给工信部旗下的国家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只开放给部分企业,常岳新能源将其当作自己的数据源之一。
傅荣澄表示:“国家大数据平台是我们数据来源之一,但这个数据远远不够,要么是应用场景不行,要么是颗粒度不足,我们之间更多是互补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常岳新能源积极和上游主机厂和电池厂商沟通,建立合作,逐步优化电池数据,通过建模来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
据介绍,目前常岳新能源的数据覆盖率超过93%,“你随便找个新能源的车架号或电池包编码,在我们系统上,理论上都能找到对应数据。”
不过,在傅荣澄看来,数据本身没有太大价值,“就像是种的菜,其价值不在于直接吃,而是在于在什么厨房做出适合什么人的口味,同样一块牛肉,不同的味道和场景,能产生不同的价值,我们就是厨师的角色。”
傅荣澄认为常岳新能源的优势之一在于对应用场景的理解,基于下游客户的需求,开发对应的产品。
一是车数万维,这个系统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新能源价值评估、电池回收和二手车估价。
二是零配通,这是一个新能源配件交易平台,以三电系统的电池、电池、电控为主,目前SKU超过一千。
三个产品中,车数万维是常岳新能源的核心,这是一个新能源大数据服务平台,提供新能源车辆估值报告、维修检测等服务,在系统中输入车架号就能查到详细的电池衰减数据,还能通过大数据识别车辆是否调表,提高检测和交易效率。
目前常岳新能源与开思、集群车宝、汽修宝、淘车等平台型企业合作,后者为前者开放接口,这种合作方式符合傅荣澄对系能源售后赛道“融合”趋势的理解。
对比其他企业,傅荣澄也很直白:“我们这种服务于流通行业的创业公司,要说非常强的技术壁垒,多数是吹牛,我们的优势可能就在于知道怎么做菜,做给谁吃。”
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傅荣澄还是强调如何“活下去”,在他看来,活下去也是一种重要能力。
保证自己留在赛道,加上已经建立的线上能力,今年常岳新能源将重心放在线下,与线下的电池回收和维修企业合作,搭建新能源循环基地,这是一种涵盖电池回收和维修的一体化门店模型。
以电池回收商为例,目前国家白名单企业有88家,预计到2025年增长到200多家,傅荣澄计划今年上半年合作其中的60-70家。
更长远一点,傅荣澄希望在电池回收业务之外,建立一个常规化的电池回收渠道,推动行业的电池溯源率,从现在的5%增长到20%,同时覆盖新能源维修领域50%的业务份额。
在傅荣澄看来,燃油车是机械产品,而新能源汽车本质上是电子产品,导致后者的产业逻辑完全不一样。
以配件为例,传统燃油车的配件在3万个左右,新能源汽车的配件不到燃油车的三分之一,少于1万个,未来,随着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迭代,配件会越来越少,这使得新能源产业链条很短。
产业链条短,更容易出现行业集中化的现象,但在此之前的三到五年,各种赛道刚刚起步,会释放出一些机会。
一是配件,在电池技术还未稳定的情况下,赛道很难出现巨头,流通和维修都释放出零散的需求。
二是客源,新能源汽车更容易数字化,因此在系统当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车辆的状况和故障,这个时候维修门店有机会主动联系客户挖掘需求。
当然,机会总是伴随着风险,目前汽车后市场纷纷抢占上游授权,傅荣澄认为需要警惕这种风潮。
“主机厂授权比电池厂商授权更靠谱,产权关系变化导致大部分新能源主机厂没有售后的部分,比如华胜在一个城市有3个维修中心就够了,就像发动机和变速箱专修中心。”
相对而言,电池厂商的授权风险很大:“以宁德时代为例,大部分授权店都是亏钱的,变成了转运中心,因为他们没有配件。另外,现在修的是2016-2017年制造的车,2021年后的车需要用到激光焊接技术,设备上的投入就是不小的风险。”
虽然不少人认为新能源的风口到了,但傅荣澄认为行业需要经历一个缓慢爬坡过程,更考验企业的精细化和专业化能力,而不是很多人一拥而上都能抢到蛋糕。
“现在的风口已经变了,个人认知、知识储备、资源能力决定了新能源在一个人面前是不是风口。”
傅荣澄笑言,创业前还是一头黑发,现在一半的头发都白了,“创业是一个特别痛苦的事,两年多,每天都在思考团队、股东,平衡市场、客户关系。”
傅荣澄很喜欢一句话:“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只要做好三四月份的事,八九月份自然就会有答案。”
过去两年,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正如之前提及多次,活下来对于常岳新能源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证明我们是一家很有生命力的企业,其次说明我们企业有价值,这是最大的成就感。”
这有点像是一个历练的过程,过去不曾想象和体验的经历,在创业之后有机会亲身见证,“以前觉得电视上的人物很遥远,创业之后有机会坐在一起,甚至还有很多同频的地方,这让我可以自我肯定。”
傅荣澄坦言:“第一次创业,确实走了一些弯路,跳了几个坑,还有一些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可能是内部原因,也可能是外部原因,总之让我们觉得比较遗憾。”
“希望下次交流的时候,不管是5年还是10年,我能够给我们打9分,甚至10分。”这是傅荣澄对自己的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