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点首页 >> 注册本站 >> 留言本站 >> 繁體中文 

 
 >> 您现在的位置: iautow汽车资讯网 >> 汽车新闻 >> 正文
  蔚来再裁员新势力缺了什么?           ★★★

蔚来再裁员新势力缺了什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19 1:36:09

 

  蔚来裁员虽说是组织优化,实则是市场对于产品的认可度在下降。从技术层面讲,笔者曾多次强调一个概念,造车不是件小事,不是拉一帮人融几百亿资金就能做好的。对于一家新成立车企而言,想要短时间内做到市场领先,并非易事。

  新车企短时间内很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也就很难获得采购价格和优质供应商优势。在基础工业上,传统老牌车企如大众、通用、丰田、比亚迪、吉利等都是经过数年积累,才拥有了自己的看家技术。新势力从零起步,最基础的技术优势都不具备。

  举个例子,上汽大众长沙工厂投资约120亿元左右,完善的生产制造体系和强大的技术实力确保其能够生产出众多质量、性能稳定的车型。反观新势力,来自恒驰汽车的数据显示,造车3年来,恒驰汽车累计投入超500亿元,数倍于上汽大众的资金投入,但成效甚微。一方面因为缺乏经验,研发上的重复使用导致资金浪费。另一方面,体系、文化、组织等隐性因素并非存在于纸面之上,这些隐性因素是新势力短时间内学不来的。

  造车需要技术和时间积累,新势力在没有技术根基和技术储备,甚至连技术人员都没有的情况下就放出豪言壮语造车,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新势力车企组建团队,多是从传统车企高薪挖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但是后面却接二连三的破产倒闭。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是真正能力突出,受到公司重用的人才,通常是不会轻易跳槽去一家没有产品,甚至连团队都没建立起来的新公司的。反过来,奔驰、宝马、特斯拉、比亚迪等为什么很少宣传从某某车企挖来了管理者和技术专家?

  存活下来的新势力几乎都是依靠找人做事,缺乏持久稳定的团队和技术积累,这是无法实现长久发展的。另外,就算高薪请到了技术专家,这些也是待价而沽,一旦时机成熟,随时准备跳往更好的车企。在这种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新势力如何稳住基本盘。

  从在品牌价值角度说,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是产品具有可使用、可保值、可流通、可变现的综合体现。品牌价值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真正具有品牌价值的车企不仅拥有很厚的历史如大众、丰田等,而且有外部科技和品牌加持,新的品牌才能享受外部品牌带来的增值,例如特斯拉外部有几十家科技巨头加持,能够迅速将其品牌价值拉升到全新高度。

  新势力成立仅十年时间左右,品牌价值很难完全建立。举个例子,一年车龄的特斯拉和国产新能源品牌,哪个品牌的二次回收价格或保值率更高?根据优与科技与罗兰贝格联合发布的2021纯电动SUV保值率榜单(图1),特斯拉Model Y位居第一。

  这就是品牌价值,哪怕是同样的一颗螺丝,打上哈德洛克品牌就会翻倍出售,打上国产品牌就得降价出售。国产新能源还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建设自己的品牌价值。

  另外,现今的消费者已经回归理性消费,经过疫情和经济下行,消费者更愿意为符合自己预期的产品买单。在这种情况下,国外新能源品牌不断优化供应链、改善工艺,使其产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面向消费者。

  而国产新能源汽车却反向操作,价格越来越高。如果车企认为高价值产品就要有高价格,那么销量将是消费者给出的答案。高价值如果只存在车企自己心中,是很难获得市场认同的,月销百辆的车企就是例子。

  产品价格实惠、质量安全可靠才是大众选择。不要认为物美价廉是伪命题,因为外资新能源用改善工艺和创新实现了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

  说到产品质量,质量是车企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质量背后,是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质量积累过程是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新势力车企技术积累不过十年,质量水平如何与百年车企相比?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8年,中国电动车制造商超487家。但截至目前,真正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势力品牌已不足10家。按照乘联会公布的2022年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新势力仅哪吒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进入前十五名。在倒下的车企中,有中外合资的天之骄子,有行业领先的家电企业。

  他们背后是资本支持,是汽车新四化和政策补贴大环境下的产物,车企成立的目的本意无非有以下三点:

  第一,靠一个造车概念吸引投资者,并通过宏伟蓝图获得资本支持,赚一笔快钱。

  第二,利用资本跑马圈地,获得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和地方投资政策优待,即使造车赚不到钱,也可以利用这些政策活下去。只要活着,资本的钱就会不断投入,企业就能够持续。

  第三,这是众多汽车车企最想要的结果,在达到一定规模后被头部车企看中,以被收购的方式潇洒离场。

  尽管并非所有新势力车企都是如此,但不得不说,这是新势力车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出现的主要原因。真正做事的车企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投机心理。

  新势力能够崛起,除了外部环境有利外,最主要的还是轻视了造车这件事。众多的造车新势力认为钱能解决一切,包括供应链、技术、团队、工厂,所有这些都能够建立在金钱之上。

  但他们忽视了一点,别人不会提供真正的技术,车身设计要技术转让费。新势力能买到所有零部件却买不到生产零部件的技术,而且因为没有采购优势,价格自然也更高。更重要的是技术人员来自于各个车企,不同理念和价值观杂糅在一起,很难统一发挥人才优势。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新势力车企接二连三倒闭的根本原因。

  国内车企研发投入到底干了什么内行人都清楚。在众多破产和现存新势力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研发费用居高不下。

  企业融资时,为了研发;企业转型时,需要研发;企业亏损时,归咎于研发投入过高。研发真的需要这么多投入吗?只不过是一个相对正面的幌子罢了。车企研发投入用在了哪里,管理层最清楚。投入巨额资金,为何不见成果,甚至连零部件都造不出。对于多数新势力,到底申请了哪些专利?转化了哪些产品,获得了哪些技术优势。

  同样是搞研发,比亚迪2022年汽车发明专利授权量1335件,位居第二。吉利988件位居第四。新势力仅小鹏、蔚来、零跑上榜。相比之下,与其说研发新技术,倒不如说是支付所谓的转让费。

  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一个特点是价格过高,按照车企的说法,价格高是因为配置、内饰、售后等提升的软实力。对消费者来说,满足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才是首选,不是推出30万的汽车就能进入高端市场,而是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多少附加值。也就是说,该品牌是否能够彰显身份,是否能够提升价值。

  品牌在消费者心里没有高端形象的时候,就难以获得在高端市场竞争的机会。例如,大众辉腾,不管如何高端豪华,消费者就是不买账。特斯拉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是电动汽车的开创者,无论特斯拉定位20万还是80万,消费者仍然会购买。

  当新势力推出30万~50万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时,外资新能源汽车定价在20万左右。并非外资不想定高价,而是他们更能够看清楚消费降级是趋势。由于经济增长乏力,消费者会更多的考虑产品价值。只有符合当下消费趋势,企业才能生存。

  消费降级需要企业从内部实现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高定价是可以拥有高利润,但受众群体会更加有限。

  消费者喜欢售价合理、质量可靠的产品,这是普遍的需求,对于汽车产品更是如此。合资车企新能源汽车价格在下探,国产新能源却提价出售,销量可想而知。内饰添加再多的智能产品,仍然抵不过特斯拉和比亚迪。同样,内饰辅助功能再多也不是提价的资本。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将车型设计得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

  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大困境依然是市场认可度问题。为此,新势力需要做出改变。

  首先是明确市场定位,是经济型、豪华型还是运动型,要将自己的核心凸显出来。然后从定位出发,设计、生产相应产品,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例如,燃油车时代,BBA代表着豪华,丰田代表着省油耐用。产品定位来源于车企的优势,能够凭借优势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特性,产品才会有市场。

  其次是如何获得认可,新势力是新生企业,产品应该符合市场对于企业的认知。只有推出符合市场的产品才能够被接受。例如价格,电动汽车定价30万,消费者会认为,这价格可以购买高端车型,为什么要买一辆市场上无名无份的电动车?这不是否定,而是存在于众多消费者的心中。

  最后是战略和技术一起抓。对于技术而言,企业没有必要在至今都没有实质结果的项目上投入过多研发资金,例如自动驾驶。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成本过高的原因之一是高薪挖来过多的所谓的人才。新能源汽车不能依靠挖人来组建团队,自身培养才是关键。

  造车在很多方面仍然依赖进口零部件,车企需要考虑如何降低这部分零部件的成本,这既是战略问题,也是技术要突破的。

  对于战略,国内汽车品牌需要代表一种方式或符号,即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主张。换句话说,消费者选择蔚来或者理想汽车的理由是什么。市场随时在变化,不变的是汽车单价在未来会越来越便宜,这是大势所趋。

  裁员的背后,是产品失去竞争力,失去市场认可,而这只是开始,因为车企的战略错误将会出现连锁反应,这不是笔者预测,而是战略错误的必然结果。在大环境下,战术正确的情况下只能拯救一时,但是如果企业战略正确,即使战术失误,也不会一步错而满盘皆输。

汽车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汽车新闻:

  • 下一个汽车新闻: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 

    声明:汽车资讯网登载内容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侵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站长:

    汽车资讯网_汽车报价_汽车新闻_汽车信息_汽车图片